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行為考古學
Behavioral Archaeology 
開課學期
105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人類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陳維鈞 
課號
Anth5013 
課程識別碼
125 U193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水源人308 
備註
限學士班3年級以上及碩士班修習。專題考古學。
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
總人數上限:1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51Anth5013_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60年代初期,因為受到系統理論(System theory)和文化生態學(Cultural ecology)的影響,考古學的理論重心,從文化史的重建,轉移到對文化過程、文化變遷的研究上。就考古學學科的發展而言,推動這種轉變的力量,在學界裡被統稱為「過程學派考古學」(Processual Archaeology)。「過程學派考古學」對學科所帶來的影響,無論在理論上,乃至於方法論上,都是深遠的。

「過程學派考古學」的基本假設認為過去的人類行為與考古遺留有直接的對應關係,考古遺留是凍結於地下的時空關係秩序組合,學者可以經由對考古遺留的研究,瞭解過去的人類行為發展。此一假設的正當性,到了70年代初期,受到「行為考古學」(Behavioral Archaeology)學者的質疑。「行為考古學」學者認為,考古學資料在考古脈絡(archaeological context)中,並無法真正的完全反映過去人類行為的實體性(reality)。因為,它一直受到不同程度的自然營力,或人為作用力的改變與影響。如果無法釐清或瞭解考古遺址形成過程(archaeological formation processes)對考古學資料的影響,則進一步的考古學解釋將很難落實。

「行為考古學」可以簡單的定義為:研究物質文化(material culture)和人類行為(human behavior)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下的相互關係。由於考古學是研究物質文化與人類行為的相互關係,因此,考古學不再是一門研究過去的學問,它也可以研究現生人類行為與物質文化間的相互關係。因此,「行為考古學」進一步的擴大了考古學的研究範疇,它提供了一個更具包容性和連貫性的研究取向。
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將從學科歷史和學理脈絡的角度,來探討「行為考古學」的發展。課程的編排,乃依據考古學形成理論的課題加以分類,以期讓學生瞭解「行為考古學」的研究旨趣。主要課題如下:

Conceptual schemes
Scientific method
Archaeological inference
Concept of human behavior
Behavioral archaeology: introduction
Strategy 1
Strategy 2
Strategy 3
Strategy 4
Correlates
Principles of material culture
Formation process: introduction
Cultural formation process
Non-cultural formation process
Prospects
 
課程要求
本課程要求學生繳交一篇期末報告,報告的題目必須事先經過認可,並於期末課堂上口頭報告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 備註: 由於老師研究室在中央研究院,如需要面談,請先來信約定時間。 
指定閱讀
Schiffer, Michael B.
1987 Formation Processes of the Archaeological Record.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, Albuquerque.
 
參考書目
Schiffer, Michael B.
1976 Behavioral Archaeology. New York: Academic Press.
1987 Formation Processes of the Archaeological Record. Albuquerque: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.
1995 Behavioral Archaeology: First Principles. Salt Lake City: University of Utah Press.

O’Brien, Michael J., R. Lee Lyman, and Michael B. Schiffer
2005 Archaeology as a Process: Processualism and Its Progeny. Salt Lake City: University of Utah Press.

Skibo, James M., William H. Walker, and Axel E. Nielsen (editors)
1995 Expanding Archaeology. Salt Lake City: University of Utah Press.

Skibo, James M., Michael W. Graves, and Miriam T. Stark (editors)
2007 Archaeological Anthropology: Perspectives on Method and Theory. Tucson: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.

Skibo, James M. and Michael B. Schiffer
2008 People and Things: 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Material Culture. New York: Springer.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出席率、課堂報告、期末報告 
100% 
綜合評比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3  Introduction 
第2週
9/20  Basic Concept of Formation Processes 
第3週
9/27  Four Strategies 
第4週
10/4  Strategy 1 & 2 
第5週
10/11  Strategy 3 & 4 
第6週
10/18  Archaeology as Behavioral Science 
第7週
10/25  The Identification of Formation Processes 
第8週
11/1  Reuse Process & Cultural Depostion 
第9週
11/8  Midterm Exam (No class) 
第10週
11/15  Reclamation Process & Disturbance Process 
第11週
11/22  Environmental Formation Processes: The Artifact 
第12週
11/29  Environmental Formation Processes: The Site & The Region 
第13週
12/6  The Study of Formation Processes 
第14週
12/13  Case Study: Fort Provintia 
第15週
12/20  Students’ presentation 
第16週
12/27  Students’ presentation 
第17週
1/3  Students’ presentation 
第18週
1/10  Final Exam